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莫愁水乡历史文化资源搜集2020.4(精简版)

莫愁水乡项目所涉及历史文化资源介绍1、明显陵内、外明塘“明塘”取“明堂”谐音,而“明堂”是风水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原意为陵区内部开阔空地。靠近核心“穴”的为内明塘,不宜太宽阔,可“藏风聚气”。靠近外围的...

莫愁水乡项目所涉及历史文化资源介绍

 

1、明显陵内、外明塘

“明塘”取“明堂”谐音,而“明堂”是风水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原意为陵区内部开阔空地。靠近核心“穴”的为内明塘,不宜太宽阔,可“藏风聚气”。靠近外围的为外明塘,要宽阔忌狭窄,以为长久发展之计。

外明塘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位于新红门西侧,东西与外罗城相连接,空档之间的距离有80米,上接九曲御河出水。当年嘉靖皇帝为了给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寝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据说惟有云南和贵州两府拖延未到,迟误大工,被逮治罢黜。最后设计师们决定在这空档修一口明塘与外罗城相连,这就是至今还留传的“缺一云南,达一贵州”的说法。外明塘是1999年复原东西长120米,南北长98米,呈椭圆形。《兴都志》记载,外明塘应“南至山曲”。如今外明塘实际上只有原始面积的三分之一。

2、元佑宫

坐落于市区南隅,是明嘉靖皇帝敕所建,是供皇帝返乡,皇室宗亲、州府官员朝奉显陵和举行其他重大祭祀活动的“焚修祝厘之所”。明末毁于兵燹,清顺治、康熙、乾隆和同治年间曾多次维修。现为国保单位。元佑宫的修建原因众说纷纭,传说嘉靖皇帝为玄妙观道长转世,为报答纯一道长转世之恩,他当皇帝后,就在玄妙观旁原长寿古县衙遗址上建造了这座可与南京和北京朝天宫比肩的宏大建筑。

3、文风塔

文风塔始建于唐僖宗广明初年初为土塔,名白乳高僧塔。明洪武二十二年重建,改土塔为砖、石塔,定名为“文风塔”,取郢中“历史悠久,文风鼎盛”之意。清乾隆年间,塔顶铁笔歪斜,郢中匠人登顶扶正。

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率军攻进郢州(即今钟祥),住在城东龙山弥勒寺内。寺中主持法名文风和尚,道高斯文,棋琴书画,无所不会,加上同情农民起义,因而与黄巢成了朋友。临别前一天,两人对棋,黄巢对文风和尚说:“ 明天我要杀人祭刀,你要躲避。”翌日清晨,文风和尚想,往哪里躲呢?他想起了寺门前那棵空洞古树,于是就藏到那棵树洞内去了。岂知,黄巢祭刀之时,属下到处抓不到人,最后只好借树开刀,这一下,便把文风和尚杀了。相传文风和尚被杀后,流出来的不是鲜红的血,而是白花花的奶水。黄巢认为误杀了一个佛性很高的和尚,于是就地取料,垒土为塔,安葬了和尚。当地百姓感念不已,就逐年加土,并给土塔取名白乳高僧塔。

4、报恩寺

始建于唐贞观七年( 633),名称弥勒禅院,整个寺院共有僧房等35间,古地10亩有余。龙山报恩寺位于钟祥城东里许的龙山头,西临青泥湾,北倚莫愁湖,南里镜月湖。寺东隔冲而望吉祥寺、汉神庙、祖师殿;寺西有观音阁、关帝、老君殿、火神庙;寺南有玄妙观,西南相傍有元佑宫等道观庙宇建筑群体。北端为文风塔

21世纪初,市政府应广大佛教弟子的请求,正式批准修复龙山报恩寺。2002年农历228日选址凤山,动工修复龙山报恩大雄宝殿及配套工程。

5、莫愁湖

莫愁湖又名沧浪湖,俗名北湖。位于郢中城区东北隅,因楚国歌舞艺术家莫愁女而得名。莫愁女姓卢,名莫愁,战国末期楚国郊郢石城人,是楚国著名的歌舞艺术家,后入楚王宫中,几经磨难,终于才又回到民间。据传莫愁女曾经屈原、宋玉指导,翻古传高曲,融楚辞乐声,继楚大琴师刘涓子之后,完成了寡和之曲《阳春》、《白雪》的人歌传唱。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她摇船行歌的沧浪湖改名为莫愁湖。

6、镜月湖

又名南湖,位于钟祥城区东南近郊。相传战国时期几代楚王曾率群臣泛舟游湖,吟诗作赋谈笑风生。唐代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皮日休、胡曾等名流也先后畅游镜月湖,情为湖生,兴为湖发,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诗篇佳句。民国二十四年( 1935)七月七日,汉江遥堤溃口,洪水入城,将镜月湖与笪家湖连为一体,如今镜月湖面积达1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米。小岛形如舢舟,大岛酷似净瓶。

7、兰台

位于市中心兰台山。为四午年前楚人先祖抗御洪水夯筑的高台,郢中名胜“三台十八景”之一。《文心雕龙·时序》中“楚广兰台之宫”,即此。东周时期,兰台为楚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战国时期,楚顷襄王常在兰台召集群臣计议国事,兰台亦为楚王行宫。著名的辞赋家宋玉,为顷襄王侍从,伴王游兰台,作《风赋》献楚王,故有“兰台午风”赏景逸事和“大王雄风”的典故。后宋玉又在兰台作《对楚王问》,使千古绝唱的“阳春白雪”典故名扬天下。唐宋以后,兰台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仰慕的胜地。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王安石等,都曾在兰台留下不朽的诗章。清代以前,崇尚科举,此置书馆。清乾隆十五年,安陆府知府张世芳于此建兰台书院。清末废训导署,改为兰台中学。

相传四千年前,洪水滚滚,浊浪滔天,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禹父子受命于危难,率力士改常规,筑高台,开沟渠,理水而治。在钟祥地域内、呈“品”字形,取犄角之势,压士夯打,筑起中、东、西三台,将紧临水泽的天成石壁与龙山、樠木山、崇岵山连成一片,匡救士人,并疏导汉水南泄,注人彭蠡。后太帝舜南巡狩,见汉水洪流驯服,大地一片葱绿化,土人安居乐业,于是幸驾驻帐中台,亲手在台上植下惠兰。兰花怒放,清香四溢,故有兰台之谓。

8、兰台书院

书院是钟祥一中的前身,为清代乾隆五年(1750)安陆府知府张世芳率七县官员募捐集资所建。

据史载,清乾隆年间,兰台出了一个探花,名叫杨炳。杨炳57岁时,参加金殿会试,中了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原来,他在八个半月前,连个秀才都不是,一下子“连中三元”,点了个探花,可谓一步登天了。乾隆皇帝在金銮殿上召见他时,有意奚落他,于是出了个上联:“县考难、府考难,院考更难,五十七岁游泮池。”杨炳不假思索, 脱口而出:“典试易,会试易,殿试又易,八个半月点探花。”针锋相对,对仗工整,巧妙地回敬了皇帝对他的奚落。于是得到赏识,名噪一时。为表彰杨炳的才华,安陆府知府张世芳出面集资在杨炳故宅(20世纪50年代中朝东大门内的小礼堂及其后的四合院)的背后兰台山上修建了几个四合院,取名“兰台书院”。以此作为府属士子(秀才和贡生)肄业之所,并延请山长主讲。每月分官、私两课,由知府与山长分别主持。书院内设有“夤门馆”,每逢月中三、八,县中秀才皆赴馆会文,即所谓“三八会文”。兰台书院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咸丰八年(1858年)曾有三次扩建和重建。现兰台四合院就是当年兰台书院的一部分。钟祥一中也伴随着兰台书院度过了百年历程。

9、阳春台

位于市老干部工作局和气象局内。郢中“三台十八景”之一。“阳春朝云”之意又名阳云台,与白雪楼同雅附“阳春白雪”而得名。古时阳春台,建有亭,筑有楼。明洪武中,李文忠镇郢,曾建郢门书院于此。明代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封国安陆州(今钟祥),常率侍臣登临玩赏,先自作《北望赋》以抒怀,后又作《阳春台赋》以自儆。嘉靖十年(1531),嘉靖皇帝诏谕将其父《阳春台赋》文镌刻汉白玉巨碑立于阳春台之上。清康熙四十八年,安陆府知府杨禄绶建阳春书院。民国二十五年钟祥县政府建亭于此。1952年县政府建气象站于此。

10、子胥台

在市区东门外郢中“三台十八景”之一。子胥台地势高旷,视野辽阔,扼控四原。因春秋名将伍子胥为父兄报仇屯兵于此而得名。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费无极的谗言,以伍奢、伍尚父子伙同太子外叛为罪处斩,伍子胥被迫逃到吴国。立誓报仇雪恨。前506年,伍子胥借吴兵讨伐楚国,攻破郢都。楚昭王经成臼,过郊郢,北奔随国。伍子胥率吴军追击,兵屯郊郢,设帐高台,怒鞭平王尸,史有“恸父含冤子报仇”,应了伍子胥“覆楚”的心愿。楚昭王十年,楚国名将申包胥立誓“兴楚”,乞秦国发兵救楚,楚秦合应击吴,大败吴军,伍子胥不得不撤离子胥台,率败师还吴。子胥台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宋将岳飞收复失地,曾在此大战金兵。明末,闯王李自成部将袁宗第于子胥台大战左良玉。

11、龟鹤池

梅福为汉代名臣。西汉王莽时曾隐居郢中。铸炼丹药。后得道成仙,并在木山周围留有梅福仓、龟鹤池等众多遗迹。相传梅福弃官后乘船沿汉水而上,到达郢中,隐居城东木山至龙山一带炼丹修真,丹成仙去。在这方圆里许之内,犹存遗迹系列,有饮食起居的梅福宅,有诵经打坐的梅台,有升火炼丹的炼丹井,有炼丹洗药的青泥池,有闲暇休憩的梅仙亭,有跨鹤仙去的升仙

郢中八景中有“仙桥夜月”之胜,诗曰:“梅公炼丹,池凝青泥。梅公升仙,此桥之湄。月明依然,鹤归来迟。”郢中名胜古歌中也有“梅福炼丹升仙去,青泥池旁仙子游”之句。因而梅福仙迹自古成为郢中名胜景观

龟,长寿之星,中国古时将龟、龙、凤、麒麟合称为“四灵”。鹤,珠圆玉润;常用“鹤发童颜”之词,据说,因一月明晴空的夜晚,梅福漫步池畔,月光下见一大龟露于水面,顷刻,飞来一只美丽的白鹤,不偏不倚地落于龟背之上。他脱口而出:“龟、鹤,珠联璧合,此乃龟鹤之池也。”龟鹤均有长寿之意,龟鹤池从此而来。

12、孟亭梅雪传佳话

浩然亭又名孟亭,因唐代诗人盂浩然而得名。亭址在钟祥城区兰台山西侧的鼓楼坡上,即原郡署东旧司马署所在地。清康熙年间刊刻的《钟样志》将“孟亭梅雪”列入郢中十六景。
    朝开元年间,襄阳人孟浩然,诗名追随李白、杜甫,驰扬海内。年冬天,他骑驴寻梅与好友王维相遇于郢中,相见甚欢。王维和李白、杜、孟浩然同为唐开元中的大诗人。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王维来郢州政,惊悉好友孟浩然已死。为怀念旧友,王维在刺史厅内绘孟浩然像,因孟曾骑驴寻梅于兰台山下,故题名“孟夫子踏雪寻梅像”,遂建浩然亭以志念。唐咸通四年(863),孟浩然晚辈同乡皮日休造访郢中,与刺史郑诚论浩然亭,认为“书名曰贬,书字曰贤”,遂改名孟亭,并撰写《孟亭记》以志其事。

13、白雪楼

白雪楼,与阳春台同雅附高曲《阳春》、《白雪》 而得名,位于钟祥城西绝壁“节节高”上,即今中医院所在地。白雪楼始建最初是用于军事嘹望,战国后期就成为文人墨客和士大夫竞相登临的名楼。到宋代,白雪楼就与岳阳楼、黄鹤楼、浮云楼并称全国四大名楼,为驰誉千载的古名胜。

白雪楼占尽天下形胜之俊,郢中八景“白雪晴岚”诗云:“调高白雪,画楼斯营。楚甸新霁,群峰簪横。芙蓉天际,岚翠摇晴。”郢中名胜古歌中也有“白雪楼前月一钩”。当年登临楼上,俯仰纵目,群峰前列画屏,巨浸奔腾城下,波光野色,极目千里。正如明代王慎修“郢中八景”诗赞的那样:“岚光日夕弄晴晖,亭傍觚棱入翠微。赢得仙郎歌古调,时时白雪向人飞。”

14、樠木山

有仙台名亭,道仙梅福在市区东隅。《左传》所载楚武王伐随“卒于樠木山下”,即此。樠木山地峻隘险,势为要扼。春秋初期,楚强凌汉东诸国,以郊郢为东进居点,常于此练兵演阵,誓师出征。公元前706年一-690 年间,楚子熊通先后三次伐随,会盟沈鹿(今钟祥东桥镇),自立为楚武王。前690年3月,楚武王因猝发心病死于伐随途中。后来楚人为纪念其武功王业,在樠木山上修建了楚王祠庙。西汉时,山上建曾在此隐居,铸练青丹,故东汉时,樠木山又有青泥山之称。三国时期,蜀将关羽、魏将乐进交战于青泥山,相峙两月之久,后蜀兵大败。这是刘备、诸葛亮入川后关云长镇守荆州时吃的第一次败仗。明清时,山上建有青龙禅院、魁星阁。因历代战乱,樠木山上各时代建筑均毁。

15、“三台十八景”:最早书面整体表现郢中名胜的是明正德年间,兴王府长史袁宗皋。早期地方志和民国版《钟祥诗征》均收有他的《郢中八景》诗作。明万历年间,文人王慎修对郢中八景又继续推崇,其八景内容为:阳春烟树、白雪晴岚、石城暮雨、兰台午风、莫愁古渡、汉皋别意(传说郑交甫汉滨遇仙女解佩处)、龙山晓钟、仙桥夜月(青泥湾梅福升仙之桥)。只是将其中“利涉晴波”换成了“兰台午风”,可见当时已有“八景”共识,只是取景有所不同。

充实郢中名胜景点是从兴王宫朱祐杬开始的,素有风雅情趣的他大多数时间在忙于著书立说,在他的《恩纪诗集》中,将郢中名胜发展为《郢城二十景》,其中兰台挹秀、石城晓霁、武穆遗祠(岳飞祠庙)、三闾旧宅(宋玉宅址)、梅井修丹、阳春台、白雪楼、宋玉池、莫愁村、龟鹤池等十处为城内实体景点。花港流香、汉皋解佩、屏风挂月、曲水依云(小东门外,效王羲之兰亭流觞曲水)等四处为意境景点。涮马鸣湍(涮马滩)、潮泉夕响(城北山中)、龙凤港(旧口)、金鸡冢(长滩)、石羊冈等六处为外围景点。

完善郢中名胜景点的是嘉靖皇帝及其子孙。兴王之子朱厚熜进京登上皇位后改元嘉靖,世称嘉靖皇帝。奉行尊亲为大的嘉靖皇帝对故乡钟祥恩隆有加将兴王府“潜龙之邸”,对郢中古城冠以“兴都”之称,并在此置承天府治所,对郢中古城大加修葺,使其势雄越四方,俯视三楚,形成“古迹景之,有景皆胜”的繁荣景象。当时文人墨客云集郢中,赏景游胜乐在其中。他们按兴王多多益善的思维,又照顾古城喜八的习俗,将郢中名胜列为“十八胜景”。据明万历二十六年《重修岳武穆祠碑记》所载:“承天故安陆,献皇帝封国业,封内山川之胜若古忠义贤豪遗迹,靡不表彰而咏歌之。岳武穆为十八景之一……”显然已成为当时人们约定俗成的名称称谓。

清初,随着朝代更替,景物全非。文人毛迹可游览郢中后仍偏爱“郢中十八景”,他将明人王慎修的《郢中八景》重新填词赋予新意,流下许多名句佳章。清康熙五年,钟祥知县程起鹏主修第一部《种祥县志》是,综合前人的成果,又标新立异地将郢中名胜确定为《郢中十六景》,其内容有:胥台振彩、樠木樵唱、白塔穿云、章山映秀(章山街章山仁里牌坊)、孟亭梅雪、玄妙仙乐、利涉倒流、花港流香、莲亭香泛(报恩寺之阴)、曲水依云、汉城绕歌、涮马鸣湍、崇沽怀眺、龙爬峭壁、城西飞阁、巷桥柳荫。

清代中后期,钟祥文人名士辈出,据《钟祥艺文考》记载清代钟祥出版诗文专著的文人就达110多位,其中不少文人对钟祥郢中名胜极其推崇,如胡作炳兄弟、李莲兄弟、韩枚、樊昌运、梅立中等。清乾隆六十年邑人杜光德主修的第三部《钟祥县志》称:“相沿古歌一首,词甚俚然,传播已久,不可删也。”其内容为:“龙山松柏翠光浮,利涉桥边水倒流,玄妙观中仙乐奏,石城高压汉江楼,阳春曲调人难和,白雪楼前月一钩。姨娘并阙流泉滴,龟鹤池清去复流,古墓叔敖云绕绕,兰台境步慢悠悠,烟锁莫愁村外草,舟横涮马伴眠鸥,朱门谁识寥天月,樠木山头守节侯,鞭尸滩际鸳鸯戏,恸父含冤子报仇,梅福炼丹升仙去,清泥池旁仙子游,云雨未来因宋玉,楚王余恨几千秋。”从这首古歌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十八景的影子,特别是“龙山”二字为明洪武二十二年,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镇郢时所题所名,而“汉江楼”出自知县武昌国、张琴之手,也是清康乾盛世的产物,从而否定了古歌出自宋人梅尧臣的传闻。

为什么三台十八景之前要冠以“三台”呢?因为郢中名胜景点集中分布在“三台”(阳春台、兰台、子胥台)周围,加之三台本身就是十八景的内容,而且念起来也比较顺口,所以形成“三台十八景”这句俗语。

 

 


莫愁水乡历史文化资源搜集2020.4(精简版)

https://hmltravel.oss-cn-shenzhen.aliyuncs.com/202009/7032df9525604b6.wps
https://view.officeapps.live.com/op/view.aspx?src==https://hmltravel.oss-cn-shenzhen.aliyuncs.com/202009/7032df9525604b6.wps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