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红门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它早于新红门15年建成,是显陵的第二道门户,也是显陵的中轴线的正门,在门旁的建筑墙上,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
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纯德山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毁,内供汉白玉石碑一通,通高3.59米,宽1.15米,上书“纯德山”三个大字,碑座、碑身、碑文和碑额保存完好
进新红门后为青石铺就的神道,似一条旱龙,逶迤腾舞,直达茔城,坟茔为龙头,中间为龙身,新旧红门为龙尾,道中青石为脊背,两边卵石为鳞片,龙尾三摆,龙颈三曲,煞是好看...
石像生后为龙凤门,又称棂星门,作为石像生的依托,龙凤门设计精巧,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相传龙凤门是仿神话中的南天门所建,经过此门,帝王的灵魂就上了天堂。整个龙凤...
望柱后面的这些石雕叫石像生。它是皇权仪卫的缩影。在明代,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队仪仗队排列两侧外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子里,放在街道两...
望柱,它是皇权的象征,也是仪仗的开始标志。相传东边的一柱为“望君出”,西边的一柱为“望君归"。“望君出”呼唤着帝王要走出九重深宫,去体察世间民情;“望...
御碑楼为纪念性建筑,也是显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碑楼平面呈方形,进深面阔均为20.7米,汉白玉石台基,下设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四边各开有券门。券脸石上雕刻有精...
新红门为外罗城的门户,是明显陵陵区入口的标志,也是显陵由王墓扩建为帝陵的重要标志之一。新旧两重红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较为少见,同时它也成为...
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八个大字,为嘉靖年间宰相严嵩手写,在我国封建社会,帝王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陵区被视为神圣的禁区,不仅老百姓不能随便出入,即使是朝...
内明塘为一人工开掘的池塘,内明塘的建置为明代其它帝陵所没有的,仅显陵一孤例。它直径 33 米,水深约 4 米。没有水源与外界相通,却大旱不干涸,大雨不外溢。水位...
“明塘”取“明堂”谐音,而“明堂”是风水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原意为陵区内部开阔空地。靠近核心“穴”的为内明塘,不宜太宽阔,可“藏风聚气”。靠近外围的为外明塘,要宽...
前宝城呈椭圆形,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25米。宝城内为宝顶,宝顶下为1519年(正德十五年)所建玄宫。宝城与方城之间建有月牙城,内有琉璃影壁一座。前后宝城由瑶...
后宝城与瑶台之间建有月牙城,内有琉璃影壁一座。两座宝城上共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设计精巧,为独特的排水系统。陵区外围沿祖山、东西砂山、案山建有显陵卫、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