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龙诞之地——钟祥兴王府:穿越500年历史,只因一座寝宫!

兴王府,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王的藩府,也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出生之地。 身为钟祥本土人,都知道兴王府位于钟祥市郢中王府大道南端皇城门街、也就是现在的钟祥二中校园旁,少不了偶尔会去看一看。 时过...


兴王府,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王的藩府,也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出生之地。


图片


      身为钟祥本土人,都知道兴王府位于钟祥市郢中王府大道南端皇城门街、也就是现在的钟祥二中校园旁,少不了偶尔会去看一看。


图片

图片


       时过境迁,历经风风雨雨的兴王故宫,仅存一座凤翔宫,面阔6间(22.4米)、进深3间(12.4米),为砖木结构。

图片

(凤翔宫正门)


      宫前有一圆形荷花池,池上有一石孔桥,长13.6米,宽2.3米,池壁周围有出水石雕龙头6个。

图片

图片



      此外,还存云龙丹墀2块,故宫后宰门石门框1座。1992年12月,兴王府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始建于弘治元年(1488年),后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皇帝南巡承天府,对殿宫进行了扩建。


图片


        虽然在钟祥生活了二三十年,但是却是第一次去兴王府,只听说在二中,连方位都不知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平时路过这里,都是形色匆匆,未曾抬头望一眼,没想到从这里还可以进去看看嘉靖皇帝父亲的旧址。


图片


      一开始,以为在二中里面,虎头虎脑的就进去了,左右瞄了一下就看到了,砖红墙内的气势宏伟的凤翔宫。


图片


       呆呆的围着红墙走了一圈,也没找到门,问过之后,才知道要从二中旁边的一个红木门进去。


图片

图片


       阴沉沉的天,眼看着就要下雨,加上时间也晚,两步并作一步小跑的冲出二中校门,赶上关门之前进去。(要跟值班的工作人员说声感谢,知道我们要进去拍照,本来要下班的,然后一直耐心等着我们拍完。)


图片

图片


       一般属于历史古迹的地方,是不是总是能有这样彰显古色韵味的环境?


图片

图片


      仿古青砖台阶,绿植顽强的从石砖缝隙里钻出来,被标以历史古迹的地方,总是能见到这些生命力顽强的杂草,似乎在告诉过往的游客,这里虽为历史,但与钟祥这座城命脉相连,共同随着年轮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慢慢度过一生。


图片

图片


       500年后的今天,能见到这座凤翔宫,不禁觉得钟祥真的是祥瑞,福寿之地,每一次进入到这样的地方,内心都很感慨。


图片



      宫殿的顶上的这些小动物虽不起眼,但却很有讲究,经过查阅资料,才知道在古建筑的檐角上排列着一排小像,排头的是一个骑着凤凰的小人,其后是一排小兽,最后面又有一个较大的兽头叫“垂兽”。


图片


      檐角上最外面的小像叫仙人,又称真人或冥王。据说这位仙人是齐闵王的化身,大概还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象征意义。垂兽和仙人之间的小兽统称“走兽”。它们各个昂首蹲踞,各有名称,也各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图片


      据说最高级别的宫殿是一仙十兽,以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最高级别,十个走兽一应俱全)为例: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suan ni、獬豸xie zhi、斗牛、行什。


图片

图片


      说起钟祥的这些历史,内心还是感到挺自豪的,明嘉靖十年(1531)升安陆州置承天府,治钟祥县,属湖广布政司。承天府于清顺治三年(1646)改为安陆府。


图片


       承天府名和钟祥县名均为嘉靖皇帝钦定。改州为府虽为礼官所言“如凤阳故事”,但嘉靖皇帝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尊显所生,将故里定名承天,是要与北京顺天、南京应天相提并论。其管辖范围也扩大到五县二州。是不是听起来很牛的样子?

图片

图片


       虽然兴王府如今只保留住了一座凤翔宫,但是已经足够彰显出当时兴王府的辉宏,嘉靖故居——钟祥,已成为钟祥城市名片。

图片

图片


     除此之外,二中校内,正在修复嘉靖皇帝当时阅读书卷的地方。

图片

图片


     目前暂时无法进去,小编也只能勉强拍到外观。

图片


       凤翔宫紧邻二中,孩子们放学也会偶尔进来看看,使得这座宫殿显得不那么凄凉,据说二中会搬迁,以后这里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
       如果你也和小编一样,还未到这里来看过、走过,有时间了亲自来看一看吧。

图片

图片



小贴士:

地址:王府大道南端,钟祥市第二中学旁
时间:每周一至周五 8:00-11:30   14:30-17:30   夏季开放时间:8:00-11:30  15:00-18:00
门票:免费开放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