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佑宫位于郢中城东南隅,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钦定所建。这是钟祥继兴王宫、显陵之后的第三大工程,距今近480多年,与嘉靖皇帝诞生的兴王宫相呼应。元佑宫座北朝南中轴对称,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正门...
元佑宫位于郢中城东南隅,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钦定所建。
这是钟祥继兴王宫、显陵之后的第三大工程,距今近480多年,与嘉靖皇帝诞生的兴王宫相呼应。
元佑宫座北朝南中轴对称,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正门宫外一巨墙是琼花照壁,原东、西各有保祚坊(已毁)、延禧牌坊及东西储祉门,从宫门顶上镶嵌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大臣严嵩手书的"元佑宫门"的红门进去,依次是钟鼓两楼、古钟、元佑宝殿、御敕碑、降祥殿遗址、三洞阁与宣法、衍真两个配殿等,其建筑风格和布局与北京故宫类似、武当道观相仿。
身处这座明代皇家元佑宫中央,你肯定要问它的历史由来:为何所建?建于何年?
至于,朱厚熜为何兴建此宫?说法有二种:民间传说一,嘉靖皇帝的父亲朱祐杬和玄妙观的道长纯一道人交谊非浅,一天兴王忽感疲惫,朦胧中见纯一道人进了王府的后宫,大怒醒梦,小道来报其师傅坐化升仙,一会儿,宫女来报世子降生,从此,便有了嘉靖皇帝,是纯一道人的转世之说,于是,朱厚熜继承皇位后敕建此宫,题名元佑宫(玄天元佑之意)。
另一传说为:嘉靖皇帝认为钟祥是他的发迹地,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其二地都建朝天宫,嘉靖认为钟祥是自己发祥地,他效仿两祖建元佑宫即“宗奉玄元、祈天永命”之意。其传说与佐证相吻合--《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六十二载“御制承天府元佑宫纪成碑文..朕惟湖广承天府为我皇考睿宗献皇帝畴昔分封之处..奉上天明命继承大统君主..朕念斯地庆源所自,特启建元佑宫,以崇真妥圣保国福民,乃命巡抚诸臣相度会计集材,饬具经始于嘉靖己酉,迄戊午而告成”。
那么,元佑宫修来作什么用呢?
原来,系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敕所建的供皇帝返乡、皇室宗亲和州府官员朝奉显陵或举行其它重大祭祀活动的焚修祝厘之所。
元佑宫建成至今,多次毁于战争兵火与重建,主要有:明末,李自成对朱家建筑大肆焚烧捣毁;清顺治十四年(1657)道人陈贞一募金三万余,重修此宫;康熙二十一年、乾隆二十五年(改三清殿【上清、玄清、元清】为万寿宫"万寿道藏"之意)和同治四年(县人张应翔、住持聂合鼎重建延禧、保祚二坊)、清光绪十九年(三洞阁忽遭回禄,历二三小时,俱成灰烬)等多次修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军侵入钟祥县城,元佑宫毁坏惨重并在此设立军用仓库总库;解放后,1961年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再遭损坏,曾是“钟祥第二招待所”、博物馆、文化局所在地;1996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的配套宗教建筑,归入显陵;现经多次重新,2014年9月,认定为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
至于元佑宫的承建年代,史载亦说法不一:《安陆府志》(清康熙8年即1669年)载“元佑宫在县南里许,即长寿县旧址,嘉靖19年(庚子、1540年)建,今重修”;但《钟祥县志》民国26年版,“元佑宫城南一里,明嘉靖己酉年(嘉靖28年、即1549年)建,迄戊午年(37年即1558)告成”,历时9年。到底是启建于哪一年呢?虽然不一的说法凭添了几份神密色彩,但归纳一点,为嘉靖年间的产物无异,均能反映当时的皇家祭祀与建筑风格和水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大门出来,眼前的巨墙就是琉璃照壁了,照壁有何用呢?什么地方才能有呢?
照壁是古代特有的传统建筑,旧时筑于寺庙、官府、广宅前的墙屏,又称壁照、“影壁”“屏风墙”“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可位于大门内或外,故称为内、外照壁。形状有一字形、八字形等,一般来讲有五大功能,一是认为宅中有鬼来访,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二是风水说,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三是照壁具有挡风,遮蔽隐私的作用,四是通过墙面装饰看其地位、增加宅势,五是内聚财气外挡煞气。
昔日,这里是皇家祭祀禁地,平民百姓敬而远之。现在,是布衣市民自由出入地,也是钟祥及周边县市群众,农历三月三、九月九烧香祈祷消灾解厄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