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传奇皇帝朱厚熜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宪宗的孙子,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明正德二年(1507)八月初十日生于兴王府凤翔宫。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日遵奉祖训“兄终弟及”进京继堂兄——明武...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宪宗的孙子,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明正德二年(1507)八月初十日生于兴王府凤翔宫。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日遵奉祖训“兄终弟及”进京继堂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之位,次年改元嘉靖,在位45年,享年60岁,葬于北京十三陵“永陵”,庙号“世宗”。

嘉靖一朝,为明中叶阶段,嘉靖其人,有振兴之志,中兴之举,又有偏执之性,荒政之嫌。所以后史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作为钟祥他的故乡人,咱们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嘉靖,从正面来历史地、客观地,评价嘉靖皇帝,可称得上是一位“中材之主”。

朱厚熜继位之初非常勤政,对改革不但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使革新的大诸臣们具有大胆而理智的批判意识,将改革对象确定为明太祖以后100多年的明代弊政。这是中国古代改革史上由君臣共同参与全面改革的典范之一。

如《明世宗实录》卷83记载,嘉靖七年(1528)大学士杨一清等人在新春来临之际,因担心朱厚熜过度勤政会导致身体的损伤,便极力要求他注意劳逸结合,说:“陛下常以昧爽以前视朝,或设烛以登宝座,虽大风寒凌无间,是固励精图治之心,而圣躬得因之,以过劳乎?”朱厚熜说:“卿等所言,保爱君至意,迩来内外百官偷闲怠惰,不能勤事,故朕以身先之,庶足以警化云耳。”由此可见,朱厚熜有勤奋治国的精神。

所以说:后史一般评价朱厚熜的后十几年是“不理政事,虔心丹术,乞求长生”。而我认为,如果真是“不理朝政”或“荒政”,岂不早就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了。而今天我只着重讲讲他的优点,或者说因他的行为而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比如商品经济的繁荣,蕴含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明末史学家谈迁在《国榷》卷64里这样评价朱厚熜:“世宗功德,不可缕指……晚年虽不御殿,而批决顾问,日无停晷;虽深居渊默,而张弛操纵,威柄不移,升遐一诏……真可谓不世出之主矣。”

明世宗的功德,不可细算……虽然晚年不上朝,但批决奏折,询问国事,从没有停过。虽居深宫,但把持国家是张弛有度,威信不减,到死也是如此。

所以,如果把朱厚熜的后期施政变化简单地说成是“荒政”,只能是一种“简单化”和“片面化”。

(1) 促改革,定礼制

嘉靖初年,因朱厚熜特殊的继统背景,使这一时期具备了推行改革的必要条件。正由于此,嘉靖前期改革内容非常广泛,效果也十分显著,如对科举制度的刷新、对学政的整肃、对翰林院和内阁的改革、对言路的整饬(chì敕)和宪纲的更新、对镇守中官的裁革和宦官干政的制约、对西域政策的调整、对冗官冒滥的裁减、对外戚宗室制度的变革、对土地兼并的遏制和庄田的整顿以及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等等,使明王朝得以更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嘉靖改革余波直至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首辅时也是效法嘉靖前期的部分改革措施。

从登基大典开始,朱厚熜就命礼官集议其父兴献王的尊号及祭祀典礼等一系列问题,围绕“统”(王朝世系的合法继承)与“嗣”(家庭惯例的血统继承或过继继承)的礼制,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引发了明廷中央重大历史事件“大礼之争”,而在议大礼的同时又更定了多方礼制:如由天、地合祀,二祖配享,改为天、地分祀,一祖配享;建日、月坛恢复朝日、夕月祀典;更定太庙建制;去孔子王号,定为先师,更定社稷坛配享等。

其次,更定了祭祀礼仪,在北京的南、北、东、西四郊,相应地改建了天坛,兴建了地、日、月四坛,相传四坛各有一神兽,天坛为青龙,日坛为朱雀,月坛为白虎,地坛为玄武来护卫京城和皇帝。而且使当初明成祖所草创的北京城的城市布局,更加完善尽美,因此,从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朱厚熜在研究、整理我国古代文化方面,也有他的一定贡献。

(2) 抗倭寇、平海盗

嘉靖时期倭患严重。因明朝中叶时,我国沿海的商品经济有着迅速的发展,所以嘉靖时期众多倭寇才深入到中国内地,对我国东南地区大肆烧杀抢掠,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归有光著《昆山县倭寇始末》中记载: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在昆山“分掠村镇,杀人万计,烧房屋2万余间,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四五”。更突出的就是中国海盗与倭寇相勾结。葡萄牙殖民者在广东一带被当地军民驱逐出境后,又转向浙江、福建沿海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朱厚熜给了强有力的国策,坚持不懈的打击海盗与倭寇,使明朝军队中历练出了多个抗倭名将。如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等,将猖獗的倭寇彻底平定。

(3) 开文运、重史学

嘉靖后期,在朱厚熜的倡导下,文学创作和考据史学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一是《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刊行。《水浒传》有繁本、简本、删削本,其中的“繁本”为嘉靖时的刊本。《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根据历史编写而成的小说,目前现存最早的为嘉靖刊本。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的创作成就于嘉靖时期。二是组织重录《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有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但是现保存的一部也不完整,有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嘉靖皇帝下令抄录的一套《永乐大典》被他带进了他的陵墓,也就是他的儿子隆庆皇帝把这套书送给他父亲陪葬了。由于嘉靖重视文化的发展,再加上进步文人的倡导与推崇,促使了明代话本小说的勃兴,至于成为历史上的高峰时期,奠定了后期的《封神演义》、《金瓶梅》等优秀小说。

朱厚熜一生可为是功过相益。虽然有很多史学论著将朱厚熜描绘为蛮不讲理和怠政废事的昏君庸主形象,以致给人们一种严重的错觉,不能将他与在位几年或者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皇帝帝相提并论。事实上,在嘉靖二十年以前,朱厚熜是位勤于政事、致力于全面改革的有为之君。首辅大臣杨廷和就对朱厚熜的勤政予以赞许:“视朝之暇,端拱文华殿,以观书写字为事,外廷闻之,皆举手相贺,尧舜之圣复见于今日”。“手批立决,无滞晷(guǐ,鬼)刻。万机稍暇,则翻经史,问农桑”。

嘉靖后20年,朱厚熜虽很少视朝,但仍然把一个国家把持的井然有序。兴修水利、整顿边防、出台惠民政策、繁荣商品经济等等。

嘉靖皇帝朱厚,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宪宗的孙子,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明正德二年(1507)八月初十日生于兴王府凤翔宫。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日遵奉祖训兄终弟及进京继堂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之位,次年改元嘉靖,在位45年,享年60岁,葬于北京十三陵永陵,庙号世宗

嘉靖一朝,为明中叶阶段,嘉靖其人,有振兴之志,中兴之举,又有偏执之性,荒政之嫌。所以后史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作为钟祥他的故乡人,咱们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嘉靖,从正面来历史地、客观地,评价嘉靖皇帝,可称得上是一位中材之主

朱厚继位之初非常勤政,对改革不但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使革新的大诸臣们具有大胆而理智的批判意识,将改革对象确定为明太祖以后100多年的明代弊政。这是中国古代改革史上由君臣共同参与全面改革的典范之一。

如《明世宗实录》卷83记载,嘉靖七年(1528)大学士杨一清等人在新春来临之际,因担心朱厚过度勤政会导致身体的损伤,便极力要求他注意劳逸结合,说:陛下常以昧爽以前视朝,或设烛以登宝座,虽大风寒凌无间,是固励精图治之心,而圣躬得因之,以过劳乎?朱厚说:卿等所言,保爱君至意,迩来内外百官偷闲怠惰,不能勤事,故朕以身先之,庶足以警化云耳。由此可见,朱厚熜有勤奋治国的精神

所以说:后史一般评价朱厚的后十几年是不理政事,虔心丹术,乞求长生。而我认为,如果真是不理朝政荒政,岂不早就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了。而今天我只着重讲讲他的优点,或者说因他的行为而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比如商品经济的繁荣,蕴含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明末史学家谈迁在《国榷》卷64里这样评价朱厚世宗功德,不可缕指……晚年虽不御殿,而批决顾问,日无停晷;虽深居渊默,而张弛操纵,威柄不移,升遐一诏……真可谓不世出之主矣。

明世宗的功德,不可细算……虽然晚年不上朝,但批决奏折,询问国事,从没有停过。虽居深宫,但把持国家是张弛有度,威信不减,到死也是如此。

所以,如果把朱厚的后期施政变化简单地说成是荒政,只能是一种简单化片面化

(1) 促改革,定礼制

嘉靖初年,因朱厚特殊的继统背景,使这一时期具备了推行改革的必要条件。正由于此,嘉靖前期改革内容非常广泛,效果也十分显著,如对科举制度的刷新、对学政的整肃、对翰林院和内阁的改革、对言路的整饬(chì敕)和宪纲的更新、对镇守中官的裁革和宦官干政的制约、对西域政策的调整、对冗官冒滥的裁减、对外戚宗室制度的变革、对土地兼并的遏制和庄田的整顿以及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等等,使明王朝得以更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嘉靖改革余波直至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首辅时也是效法嘉靖前期的部分改革措施

从登基大典开始,朱厚就命礼官集议其父兴献王的尊号及祭祀典礼等一系列问题,围绕(王朝世系的合法继承)与(家庭惯例的血统继承或过继继承)的礼制,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引发了明廷中央重大历史事件大礼之争,而在议大礼的同时又更定了多方礼制:如由天、地合祀,二祖配享,改为天、地分祀,一祖配享;建日、月坛恢复朝日、夕月祀典;更定太庙建制;去孔子王号,定为先师,更定社稷坛配享等。

其次,更定了祭祀礼仪,在北京的南、北、东、西四郊,相应地改建了天坛,兴建了地、日、月四坛,相传四坛各有一神兽,天坛为青龙,日坛为朱雀,月坛为白虎,地坛为玄武来护卫京城和皇帝。而且使当初明成祖所草创的北京城的城市布局,更加完善尽美,因此,从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朱厚在研究、整理我国古代文化方面,也有他的一定贡献

(2) 抗倭寇、平海盗

嘉靖时期倭患严重。因明朝中叶时,我国沿海的商品经济有着迅速的发展,所以嘉靖时期众多倭寇才深入到中国内地,对我国东南地区大肆烧杀抢掠,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归有光著《昆山县倭寇始末》中记载: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在昆山“分掠村镇,杀人万计,烧房屋2万余间,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四五”。更突出的就是中国海盗与倭寇相勾结。葡萄牙殖民者在广东一带被当地军民驱逐出境后,又转向浙江、福建沿海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朱厚给了强有力的国策,坚持不懈的打击海盗与倭寇,使明朝军队中历练出了多个抗倭名将。如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等,将猖獗的倭寇彻底平定

(3) 开文运、重史学

嘉靖后期,在朱厚的倡导下,文学创作和考据史学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一是《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刊行。《水浒传》有繁本、简本、删削本,其中的“繁本”为嘉靖时的刊本。《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根据历史编写而成的小说,目前现存最早的为嘉靖刊本。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的创作成就于嘉靖时期。二是组织重录《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有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但是现保存的一部也不完整,有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嘉靖皇帝下令抄录的一套《永乐大典》被他带进了他的陵墓,也就是他的儿子隆庆皇帝把这套书送给他父亲陪葬了。由于嘉靖重视文化的发展,再加上进步文人的倡导与推崇促使了明代话本小说的勃兴,至于成为历史上高峰时期,奠定了后期的《封神演义》、《金瓶梅》等优秀小说。

朱厚一生可为是功过相益。虽然有很多史学论著将朱厚描绘为蛮不讲理和怠政废事的昏君庸主形象,以致给人们一种严重的错觉,不能将他与在位几年或者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皇帝帝相提并论。事实上,在嘉靖二十年以前,朱厚是位勤于政事、致力于全面改革的有为之君。首辅大臣杨廷和就对朱厚的勤政予以赞许:视朝之暇,端拱文华殿,以观书写字为事,外廷闻之,皆举手相贺,尧舜之圣复见于今日“手批立决,无滞晷(guǐ,鬼)刻。万机稍暇,则翻经史,问农桑

嘉靖后20年,朱厚虽很少视朝,但仍然把一个国家把持的井然有序。兴修水利、整顿边防、出台惠民政策、繁荣商品经济等等。

同志们,如果嘉靖皇帝只做20年的皇帝,他该是一代明君、一代圣君了。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