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熙龄

黄熙龄,1927年4月24日生,湖北省钟祥市人。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他长期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工作,先...

黄熙龄,1927年4月24日生,湖北省钟祥市人。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他长期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过副所长、所长、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顾问总工程师。从事地基计算、处理、土的性质与基础工程等的专题研究,以及参加重大工程的设计施工或咨询等工作。1960年黄熙龄研究试制旁压仪,测试土的变形模量,提出在测限条件下土的横向变形及变形模量计算公式。1962年,黄熙龄主持研究软土工区房屋大量下沉开裂的问题,总结出《软土地基设计施工主要问题及其经验》论,提出八大措施,皆列入规范,解决了房屋开裂问题。在理论上提出利用上部结构刚度与软土的相互作用原理,控制房屋的长高比及单元组合法可以让房屋均匀下沉,效果显著,并经唐山地震的考验,获科技大会奖。1974年起承担膨胀土地基的研究工作,在有关省市协作下完成判别、评价、变形特性、计算及处理等课题。经过长期沉降观测,证明在平坦地形上房屋变形总量与地区环境因素有关。其胀缩变形最大值决定于多年气候变化因素,与某时期土的含水量大小无关。由此得出考虑环境因素的变形总量计算式,并用来判别膨胀土地基等级。在第六届国际膨胀土会议发表后,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1974年主持编制中国性地基基础规范任务,从而结束了使用外国规范的历史。国贸中心大厦是按中国地基规范采用天然地基成功的范例。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他率队前往震害地区调查,对破坏后的建筑进行评价。确定堵河电厂地基基础均完好,可就地恢复。对天津地区房屋群桩基础检查后认为低桩承台良好的抗水平能力是未发生群桩震害的关键,没有必要进行抗震验算。对地下结构侧墙应进行侧墙水平承载力计算。上述结论节省了大量抗震加固费用,并用于解决毛主席纪念堂的桩基设计问题。这些结构见于唐山地震报告《地基基础震害调与抗震分析》一书中。1988年完成《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其系统性、技术性、科学性均达到国际标准要求,获建设部一等奖、中国科技进步三等奖。他1997年负责承担修订规范任务,调查总结了工程经验及科研成果,明确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使用范围,及按变形控制设计的原则及方法,提高了计算精度。总体上与国际水平相当,而实用性较强。该规范于2002年4月1日起批准为国家标准并开始执行。

黄熙龄还担任《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及《唐山大地震震害》两书编委兼该书中地基基础部分主编。他从事高层建筑框筏计算研究,解决了大量重大工程复杂地基设计处理问题;他培养了博士、土二十余名;并为大学教材《(基础工程学》编著“地基基础的规划设计原则”“特殊土地基”两章;为施工基层领导干部用的《建筑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书中编写“建筑物地基”部分,为设计人员主编了《地基基础设计及计算》。黄熙龄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1995年黄熙龄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获全国科技大会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并荣获“全国科技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黄熙龄院士主编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膨胀土地区建筑规范》,主持编著了《地基基础设计与计算》及《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地基基础部分、《唐山地震实录》地基部分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现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任主编、“大底盘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及灾害防治”课题负责人。获全国科技大会奖2项,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专著3本。

黄熙院是中国著名地基础工程专家,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首席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