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世界长寿乡

世界长寿之乡

钟祥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周分封诸侯的时候,就已署建城池,迄今已历三千余年。钟祥古称郢县、石城县。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六年(公元470年),称苌寿县,北朝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去苌字草头,称长寿县。钟祥居民追求健康长寿,钟祥长寿人口众多。明泰始年间,曾进行过一次人口普查,全县长寿老人占了县内总人口的1/4,是名符其实的长寿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钟祥长寿现象持续发展,长寿文化也随之不断提升。到明代嘉靖年间,嘉靖皇帝虽取“钟聚祥瑞”之意,将县名改称“钟祥”,但他对钟祥长寿文化的发展,仍然做出了贡献。嘉靖皇帝崇尚道教,钟祥全县广建道观,探索养生之道。同时大力提倡孝亲敬老。嘉靖皇帝身体力行,一方面修建显陵,彰显对父母之孝;另一方面,从京城回钟祥,特地邀请数十名老年人聚会,用钟祥话与他们亲切交谈,对他们表示问候。全县孝亲敬老蔚成风气,也促进了钟祥老年人口健康长寿。除了县名的历史渊源外,钟祥历代有关长寿文化的记载也十分丰富,有书法篆刻、诗词、史志等等。现收藏在钟祥市博物馆的《百寿印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作。《百寿印谱》,一名《花甲重周》,系清代钟祥人杨延珍潜心研修长寿秘籍治印精品之作,各种形态,变化无穷的关于“寿”字的书写篆刻,让人眼界大开。新中国建立后,历次人口普查,钟祥人口长寿现象都持续发展,始终名列长寿之乡行列。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后,国家人口监测中心首次公布了全国三大长寿之乡,即广西巴马县,湖北钟祥市新疆和田县。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新华社发布消息公布全国六大长寿之乡名单,为广西巴马、湖北钟祥、新疆克拉玛依,四川彭山、江苏如皋、辽宁辽阳兴隆(村)。2015年5月钟祥市荣获联合国授予“世界长寿之乡”称号。

1985年,钟祥市成立老龄问题委员会办公室,协调管理老龄工作。1986年,将老龄问题委员会办公室改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并于198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为百岁老人发放高龄补贴金,每人每月100元,由县财政和乡镇财政各负担50%。同时在全县广泛开展孝亲敬老教育,评选孝亲敬老先进典型,有力地推进了钟祥区域长寿的发展。2003年6月,钟祥市成立长寿研究会。有团体会员23家,个人会员98人。其宗旨为“弘扬长寿文化,探讨长寿秘诀,引导健康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经过多年的探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会长王运贵主编了《华夏寿乡探秘》、《走进寿乡—钟祥》两本书和《钟祥百岁寿星风采》画册一本,秘书长别道旭著作《晚情》和《寿乡银海探航》两本长寿文化专著。长寿研究会还主办了《长寿研究》杂志(后改为《长寿探秘),并作为中国老年学会长寿研究委员会会刊,发行交流到全国各长寿之乡及23个省市区。研究会还与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4套、7套栏目组及湖北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湖北日报、深圳特区报等50多家主流媒体拍摄各种长寿专题片,组写专题文章。长寿研究会主要负责人还赴美国夏威夷、韩国首尔等地,与国内外专家交流长寿文化。

2006年,为进一步推进长寿文化发展,钟祥市承办了中国长寿标准研讨会,由中国老年学学会主持,邀请全国著名的老年学专家,齐聚钟祥,召开“中国长寿之乡标准研讨会”,制定了中国长寿之乡评选标准。从此,拉开了评选长寿之乡的序幕。2008年10月,钟祥被中国老年学学会评为“中国长寿之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长寿文化的弘扬与提升,钟祥百岁人口逐年增多。1953年全市为2人,1964年为10人,1980年为18人,199年为46人,2000年为48人,2006年为73人,2008年为77人,2013年为82人。钟祥长寿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养生山水,长寿钟祥”理念的深入人心,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钟祥区域长寿现象将会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大明承天府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